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新闻公告Press Release
新闻公告Press Release

中心新闻CENTER NEWS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系列讲座“艺术家进人大”第一讲举办

发布时间:2020-11-18 05:27 来源:

10月14日下午,“艺术家进人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系列讲座第一讲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一级指挥家于海应邀作题为“我们的国歌”的主题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全校的二百余名学生聆听了本次报告。同时,此次讲座还开通了线上直播通道,新浪新闻、圆点直播、一点资讯、新浪微博等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总观看量达到58万人次。本次讲座由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费佳主持。

吴付来首先向于海表示欢迎,并希望于海能够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建言献策、贡献智识;同时希望公共艺术教育中心通过打造“艺术家进人大”系列活动,为学校师生搭建艺术教育的广阔平台,全面开创学校美育工作新局面,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随后,吴付来为于海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特聘专家”聘书。

接下来,讲座正式开讲,于海向大家讲述了他与国歌的不解之缘。

首先,于海向大家介绍了国歌的概念和他工作这些年自己对于“国歌”的认识——国歌是主权国家声音的标志、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文化的结晶和历史见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载体、更具有崇高的地位,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对我国历史上非真正意义的“国歌”等音乐遗产和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字数、时长等基本情况的介绍,于海称赞我们的国歌是最好的,也是非常经典、优秀的音乐作品。国歌作为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体现。

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全面地认识到国歌的象征意义与影响力,于海为大家介绍了各国国歌背后的故事:法国国歌《马赛曲》以其充满革命性、先进性和战斗性的旋律成为激励革命者们斗争的精神武器;英国国歌作为英语文化输出的重要部分广为流传;美国更是将国歌教育视作重中之重,从小培养起美国公民对国歌的尊重与认同感。由此,同学们逐渐认识到国歌对于一个主权国家而言,不仅是一首仪式性的歌曲,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国家与民族的精神象征。

接着,于海以“我们的国歌由谁作词,又由谁作曲?”这个问题为引,向在座的观众讲述了关于“我们的国歌”的故事。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代。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它激励了很多在前线抗战的热血青年,那一步步艰难的前行在《义勇军进行曲》里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义勇军进行曲》是鼓舞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先进乐曲。新中国成立后,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中国人民不再遭受战争磨难,但《义勇军进行曲》中所传达的抗争精神却始终激励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激扬的旋律仍能唤起每个人心底的共鸣。于海展示香港回归仪式的视频资料时,当同学们听到国歌在1997年7月1日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响起、看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现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国歌的旋律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于海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代青年的担忧,在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国歌、滥用国歌、国歌演奏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现在国歌被用于商业、青年对国歌的胡乱改编的现象表示深深的忧虑。但是,他也对中国当代青年寄予了厚望,希望青年能重视国歌、更深入地理解国歌。于海也再次表示,我们的国歌是世界上最好的国歌。

讲座最后的环节由于海指挥,活动现场观众全体起立,共同高唱国歌。

“艺术家进人大”系列讲座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打造的一个高层次、宽口径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旨在通过邀请文艺界知名人士作为主讲嘉宾分享艺术、审美以及人生,为人大师生乃至社会提供兼具广度与深度、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公共艺术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