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新闻公告Press Release
新闻公告Press Release

中心新闻CENTER NEWS

时代的歌手、人民的诗人,他是贺敬之!

发布时间:2024-04-09 09:00 来源:

延安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地方,是我们党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指挥机关所在地。那时候的文学创作是扎根在解放区的民众之中,是扎根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是进步的文化,是代表一个伟大的时代精神。

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这位百岁老人

依然对往事记忆犹新

仍然葆有革命激情和生活热情

始终坚持文艺创作一定要

“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

图片

今天,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拜望百岁老校友贺敬之,与贺敬之就学校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开展美育工作等进行交流。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党委常委、副校长、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易陪同。

图片

贺敬之深情回顾了在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工作的往事,以及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经历。他表示,那时的文学创作扎根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代表着进步的文化力量,彰显着伟大的时代精神。希望母校把校友们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催人奋进的文艺作品搜集整理好,把充满豪情壮志、饱含人民情怀的优秀作品传唱好,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更加深切感受到与民族命运、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深厚情感,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图片

张东刚询问了贺敬之的身体情况,并向他介绍了近两年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开展美育育人工作的情况。张东刚表示,贺敬之老校友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坚持为伟大的党而歌,为祖国而歌,为人民而歌,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杰出校友。在学校倾情打造的大型声乐套曲《人大组歌》中,收录了贺敬之老校友创作的《回延安》《北风吹》《南泥湾》等作品,以音乐唱响鲜活立体的人大校史,展示一代代人大人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精神风貌。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传承好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进一步统筹整合优质美育资源,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实效,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张东刚向贺敬之赠送《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所作题词铜雕作品、校友卡及贺敬之在华北联合大学时期的照片,祝愿这位百岁老人身体康健、幸福长寿。

图片

人物简介

贺敬之(1924-),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5日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1940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三期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随文艺工作团到华北,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1948年初在华北大学任教,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华北文艺工作团戏剧队副队长兼创作组组长。

逐梦延安:革命火种与艺术灵魂的交融

贺敬之生于1924年,少年时代正值国家危难之际,他的内心不仅怀揣着对艺术的向往,更有着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1938年流亡至湖北后,年轻的贺敬之便崭露头角,开始在《新民晚报》副刊上发表诗歌与散文,这些早期作品尽管尚未成熟,但已初露其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迫切担忧。

1940年春,他与三位同学相约奔赴延安,投考鲁迅艺术学院。这一决定,不仅为他打开了艺术修行的大门,更将他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延安的贺敬之很快被这片土地吸引,延安不仅是中国红色革命的中心,更被誉为东方文艺复兴的沃土。在这里,贺敬之认识到了革命文化迸发出的巨大力量,深刻体会到了艺术与人民、革命生活间的密切联系。他在《跃进》这一组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和青春的激昂,描绘了自己奔向延安的艰辛历程和对中国革命满怀信心的展望:

“黑色的森林/漫天的大幕/猎人跃进在深处/猎枪像愤怒的大蛇/吐着爆炸的火舌/而我们四个/喘息着/摸索向前方……”

在延安的岁月里,贺敬之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熏陶后,他更加深入人民群众,学习陕北民歌,体验人民生活,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灵感与创作激情。在这一时期,贺敬之的艺术才华也得到了迅速提高,他的诗歌开始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尤其是他的《乡村的夜》一诗,展现了他对于乡村生活的细腻感受和深情描绘,也展露出了谱写人民诗章的灵魂特质。

在延安的这段青春岁月,对贺敬之而言,是理想与艺术的双重启蒙,燎原的革命火种与他的灵魂紧密地交融在了一起。这里不仅让他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更让他坚定了做“人民的诗人”的理想。这一理想,随着他后续的文艺实践,逐渐变为现实,照亮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也为中国文艺史增添了辉煌的一章。

《白毛女》:文艺创新与人民情怀的伟大结晶

1942年,贺敬之来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那时的联大文艺学院很出名,很多剧社都慕名来交流学习,聆听贺敬之主讲的“民歌”。前来交流的剧社排演贺敬之创作的秧歌剧《张金虎参军》《秦洛正转变》,学唱他作词的《翻身道情》《南泥湾》《平汉路小唱》等歌曲,演出《好军属》《王大娘赶集》《陈家福回家》等戏。贺敬之同文艺学院院长沙可夫、艾青,戏剧系主任舒强等一起看戏,还提了许多宝贵意见。剧社走后,仍然会密切关注《晋察冀日报》《北方文化》上贺敬之发表的作品,一篇也舍不得落下。

在华北联合大学担任教员时,贺敬之也赢得师生的好评。校方曾根据边区人民子弟兵某旅长某政委等来信,提议学校给文艺学院教员贺敬之同志立功一次。经校务会议讨论,同意了这个提议,贺敬之也成为华北联合大学自开展立功运动以来的第一位立功者。原信是这样说的:

成校长:

贺敬之同志来我旅有两个月时间,工作直接深入连队班排与战士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从思想上与部队完全融合一致打成一片,不但收集许多部队生活战斗情形,且对我们工作上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战斗中,与荣获“登城第一功”的某团第几连战斗在一起,鼓励士气,对某连士气有着很大的鼓舞作用。战士们对他产生了天真的无产阶级的热爱,听说他要回去,许多战士拉着他的手来挽留。贺同志系“白毛女”名作者,此种艰苦英勇的作风,“热爱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我们是很赞扬的,因此我们提议给贺敬之同志立功一次,并祝他能写出更伟大群众的作品,反映士兵生活战斗的真实情况。专此致。

军礼!并祝身体健康。

在贺敬之丰富的艺术生涯中,《白毛女》无疑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部作品充分贯彻了他将革命理想与艺术结合的创作理念,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歌剧艺术的成熟。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让全国都沉浸在了喜悦之中,但国家内部矛盾依然存在,广大人民群众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下苦苦呻吟着。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节点,怀揣着对社会变革的期盼,和对受压迫人民的同情、关怀,贺敬之与丁毅共同执笔,借助民间传说,创作出了反映时代主题、深入人心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并于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这不仅是对贺敬之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文学成果的肯定。

图片

《白毛女》讲述了喜儿在旧社会的苦难与新社会重获自由的故事,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情节,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变革。其中,“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台词,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痛伤害和残酷压迫,歌颂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建立的解放区给人民带来的解放和希望。

在艺术上,《白毛女》采用了大胆的创新,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歌剧结合,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中西合璧,更在内容上展现了浓郁的家国风情和深厚的人民情感。这种艺术上的融合与创新,使得《白毛女》成为中国歌剧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纪元。

此外,《白毛女》的成功也离不开贺敬之对人民饱满的情感投入和艺术上的严谨追求。作为一名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杰出的文艺工作者,贺敬之深知文艺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服务。在《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他深入、扎根群众生活,将自己对时代、对人民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使得《白毛女》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与迫切愿望。

《白毛女》不仅是贺敬之艺术创作生涯中的杰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展现了贺敬之深耕文艺之土、唱响时代之歌的艺术追求和人民情怀,成为穿越时代的艺术经典。

文艺创作与思想探索:不懈的追求

贺敬之的文艺生涯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探索与追求。他的创作不限于《白毛女》这样的代表作,而是涵盖了诗歌、戏剧和其它广泛的文艺形式,他的每一次尝试都深刻揭示了时代的社会矛盾,抒发了人民心声。从《南泥湾》的乐章到《雷锋之歌》的颂歌,再到《回延安》的情书,贺敬之以其深邃的艺术洞察力和不懈的创作热情,为中国现代文艺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图片

在贺敬之的诗歌创作中,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和对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如在华北联合大学任教期间,他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作出了《南泥湾》,唱出了延安人民在艰苦环境中不惧艰辛、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一句“开荒南泥湾,男女老少齐心干,春风吹绿了江山。”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更体现了贺敬之对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在《雷锋之歌》中,贺敬之则通过对雷锋精神的歌颂,表达了对新时代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刻认同:

“北来的大雁呵,你们不必对空哀鸣……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

通过这样的诗句,贺敬之不仅颂扬了雷锋这一伟大精神的时代价值,也鼓励着一代代青年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而在《回延安》中,贺敬之则以更加私人的情感,表达了对延安这片养育了他革命情怀和艺术灵感的土地的深情怀念: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这样的诗句,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更是对延安精神和革命文化的深情致敬,展现了贺敬之与延安之间不解的情缘。

贺敬之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卓越成就,在戏剧创作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除《白毛女》外,他还参与创作了多部反映解放区光明生活景象的作品,如秧歌剧《栽树》和《周子山》等,这些作品以其贴近人民生活的主题、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贺敬之的创作依然没有停歇。无论是抒情短诗《三门峡歌》和《桂林山水歌》,还是长篇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和《十年颂歌》,他的作品在内容上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时代生活的重大问题,在艺术上则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展现了他对文艺创作的不懈追求和对时代责任的深刻理解。

贺敬之的文艺创作与思想探索,是他对于社会、对于人民深沉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艺术才华与革命精神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艺的宝库,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启迪,展现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在波澜壮阔的时代中不懈的追求和勇毅的担当。